山水间的精神渡口

——郑国渠游记

时间:2025-03-20    单位(部门):矿建三公司     作者:张凡     点击:9436

草长莺飞的三月,眼见着凛冽刺骨的严冬,就要彻底被充满生机活力的春姑娘赶跑……

我终究按捺不住躁动的心,于是在某个周五的深夜反复比选后,我找寻到了手机地图上那个盘踞在泾河峡谷的蓝色标记——咸阳城郊三十五公里外的郑国渠景区。它像枚深嵌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翡翠,在手机界面上明明灭灭地闪烁,我期待在那里我能追赶上春姑娘的脚步,捕捉到春天的气息。

晨雾未散时,发动机的嗡鸣已撕开城郊公路的寂静。一进郑国渠景区,才得知景点隐藏在十数公里外的山水间,便坐上景交车任其驱驰。隧道群如同时光虫洞,景交车在明暗交替中攀援上升。崖壁上的酸枣树结着玛瑙般的红果,忽见前方豁然洞开——文泾湖宛如被仙人遗落的玉璧,倒映着元宝山浑圆的金顶。三月的风掠过水面,揉碎了云影天光,游船划过时拖曳的涟漪,恰似两千年前郑国率众开凿的渠水纹路。

沿着青石栈道徐行,秋蝉声渐渐被水声取代。转过峭壁拐角,只见两道铁索悬空,载着橡皮艇的游人尖叫着掠过深涧。原来这便是郑国湖漂流,激流在赭红色岩壁上撞出雪浪,倒教人想起《水经注》里“激浪雷奔,倏忽之间”的记载。我伸手触碰溅上观景台的冰凉水珠,恍惚触到了秦人夯土开渠时滚落的汗滴。

黑沟的寒意是骤然袭来的。石阶在苔痕斑驳中急转直下,两侧岩壁几乎贴面而立。我侧身贴岩缓步,抬头只见一线青天游走着絮状白云。转过“之”字弯,虎啸岩蓦地撞入眼帘:整面山体被水流劈成锯齿状裂谷,岩层褶皱里嵌着赭红、铁灰、墨绿的纹路,仿佛上古神兽褪下的鳞甲。石缝间渗出的山泉叮咚成韵,倒比真正的虎啸更添几分幽邃。

行至孔雀湾已是日影西斜。木栈道贴着崖壁蛇行,忽见百米飞瀑自云端垂落,水帘在斜阳里析出七色虹霓。几位写生的老者支着画架,炭笔沙沙声混着快门轻响,竟谱成奇妙的和弦。我倚着观景台剥开路上买的软籽石榴,绛红籽粒坠入深潭的瞬间,惊起潭底一尾游鱼摆尾的微光。

暮色漫过峡谷时,景交车正穿过最长的隧洞。黑暗中脑海忽然浮现出工部郎中的诗句:“秦地山河险,渠成万代功”。两千三百年前的水利奇观,如今成了都市人的精神渡口。车窗映出自己模糊的面庞,那些被数据报表揉皱的焦虑,此刻都舒展成山水册页上的一缕墨痕。

等走出景区大门时,天色正缓缓落下帷幕。手机微信运动显示今日步行两万三千步,我的膝盖已隐隐泛酸,但胸腔里却鼓荡着前所未有的清明。或许我们都需要定期做这样的置换——用混凝土森林里的疲惫,换取山水褶皱间的元气;将电子屏幕的蓝光,淬炼成深潭映月的银辉。

分享此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