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“美味佳肴”
时间:2018-08-01 单位(部门):铜煤公司 作者:王秀红 点击:1124
自古中国就是一个美食国度,古有“民有食为天”的理论,今有“吃货”一新名词。可见,人们对于美食的依赖,已不再是单纯的喜爱,更是一种追求,追求生活的爱,追求爱的享受。
许多人已经不下厨房了,认为麻烦,耽搁事儿,喜欢到餐馆去吃,更有甚者,直接从网上订餐。现在的外卖APP很多,手机下载一个,点餐后很快就能送到,的确很方便,吃,已然成了裹腹之需,做饭反倒成了奢侈的事情了。
我不是个纯粹的“吃货”,喜欢吃,但相对于外面形形色色的美食,我更喜欢自己动手做的“美味佳肴”。人生,有乐趣的事儿很多。于我而言,则是把做饭当成乐趣的。把做饭当乐趣似乎少有人说,情趣显得不怎么高大上。但我对做饭却情有独钟,乐此不疲。我一直存有这样的认知:做饭是所有家务事中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活儿。每当望着餐桌上那些用心烹制的美味,我心里总会飘过一丝成就感,特别是那些个啧啧赞许和满脸享受的吃相,不由得会感到,做饭是件挺乐趣的家务,既可以愉悦他人,也能愉悦自己。
前段时间,孩子中考完就去了他北京的姑妈家,刚开始姑妈一家人带着他在外面逛景点、吃小吃、进饭馆点喜欢吃的菜,孩子很高兴,可过了几天后,就给我打电话“妈妈,我好想吃你蒸的馍馍,还有你包的馄饨......”,我说姑妈家没有馍吗,他又说“都是买的,不好吃”,看来,孩子的胃已经被我做的“美味”惯坏了,哈哈,其实,我自己做的也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,只是家常便饭。不过是我用心做的,比如各种面食、饺子、馄饨、水煎包、煎饼、菜卷等。
做饭是件由生到熟,熟能生巧的活儿,完全是凭技术说话的。是技术,就得学习。饭馆是师傅带徒弟,家庭是父母教孩子。我婆婆是极会做饭的,我在还没有成为他们家一成员时,我也是两手不沾阳春水,只会吃不会干的人,在婆婆给我管孩子的那几年,长期的耳濡目染下,我也学会了做地地道道的陕西饭菜。从和面到发面蒸馍、烙饼、包饺子、蒸蒸饺、菜卷、摊煎饼等等这下,对于现在的我来说,已经是熟能生巧了。想起当初的笨拙都有些好笑,不是和的面太软或者太硬,就是因为酵头放少了,面不发,又或者蒸的馒头开花了,面目全非。自己凭着那股不认输的劲,失败了就总结失败的经验,下次不再犯这个错误,终于在多次的尝试后,我做成了,起码有模有样了,给大家上个图,一起分享一下我平时做的各种面食。
说到做饭,可能很多人会反驳我,说做饭没时间,没有买着吃方便。是的,条件不允许做饭时也就只能买着凑合吃了,但我认为还是自己做的饭放心。孩子的爸爸在煤矿上上班,有时会周末回家,我们就去菜市场,给我和孩子买够一周的蔬菜放进冰箱,因为周一到周五,我一个人既要上班,又要管孩子,没有时间买菜。我会利用周末“屯粮”,我常常形容自己就像只老鼠,不是趁周末就是周内的晚上,做各种半成品,放进冰箱,为周内下班回家作饭方便快捷做准备。一般周末我会蒸好馍晾凉后冻进冰箱,吃时取出上锅溜十几分钟,自己蒸的馒头劲道好吃,孩子喜欢。我还会搓些麻食、擀些面片冻到冰箱,这些半成品虽然外面也有卖的,但家里人还是喜欢我自己做的。尤其是孩子喜欢我自己包的馄饨,馄饨好吃,它的做法可不简单。首先,得擀好馄饨皮。这小小的馄饨皮,得擀得又薄又匀才行,因为它可是这道佳肴的主角呢!外面买的现成的馄饨皮,煮熟会很脓,馄饨的口感会大打折扣。馅儿更是要用心做。瞧,主料是那粉嘟嘟的虾仁、脆生生的白菜、鲜嫩嫩的竹笋、水灵灵的香菇……看起来就令人垂涎欲滴。先用菜刀把主料细细切碎,然后加入调料,慢慢搅拌均匀即可。
做饭有乐趣,厨房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温暖地方,每一道菜品,每一样主食,每一项创新,都是亲情的奉献,传递着家的温馨,表达着亲人们之间深切的爱。孩子们以后会怀念妈妈的味道,怀念曾经有过的老味道,这味道来自我们亲手做的“美味佳肴”。